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计划总结

常德市生态环境局2021年工作总结暨2022年工作思路

2022-03-01 17:29 来源:常德市生态环境局
阅读次数:
字号:【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1.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持生态优先、生态强市,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碧水蓝天净土扮靓美丽新常德。大气方面,2021年,市城区优良天数312天、同比增加2天,优良率85.5%、超目标值(83%)2.5个百分点;综合指数3.65,在同组7个市州(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益阳、常德、郴州)中排第3位,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第48位;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40.51ug/m3、51ug/m3;纳入省考核的7个县市空气质量均达到二级标准。水方面,全市46个国省控断面水质总体改善,优良率达到89.1%;沅澧两水干流断面水质均为Ⅱ类及以上;13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汉寿蒋家嘴国控断面总磷浓度降到0.048mg/L,西洞庭湖水质在洞庭湖湖体水质中率先达到Ⅲ类。全市全年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环境污染事件、生态破坏事件和辐射安全事故。

2.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有力。坚持以省“夏季攻势”明确常德市的9大类155项任务为重点,挂图作战、聚力攻坚,市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夏季攻势”366项任务全部完成,完成率100%。一是蓝天保卫战取得较好成效。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开展工业炉窑、挥发性有机物、机动车尾气、非道路移动源、餐饮油烟、扬尘、油品、“散乱污”企业、禁烧禁燃禁炮等9大专项整治行动,全市60家有烧制工艺的砖瓦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并正常运行;市城区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全市火电行业和6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5家新型干法水泥厂脱硝升级改造、65家涉气企业VOCs综合整治全部完成;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执行处罚29处;科学调整“三车”作业时间,科学调度企业错峰生产,探索形成了臭氧污染防控的有效办法。二是碧水保卫战取得较好成效。紧盯“一湖两水”,扎实推进62项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任务,西洞庭湖总磷浓度同比下降20%、达到Ⅲ类水质;狠抓美丽河湖建设,西毛里湖、沅江鼎城段、桃花源水溪河获得湖南省“美丽河湖”称号;大力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提质三年行动计划,整治饮用水水源地突出环境问题47个,全面加强“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乡镇级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确保了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全面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创新出台入河(湖)排污口管理规定,形成了全市排污口监管“一张图”。三是净土保卫战取得较好成效。全力落实38.39万亩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1.33万亩重度污染耕地严格管控任务,结合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监测点位布局图,绘制了受污染耕地分布一张图,重度污染耕地全部退出水稻生产。高位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专项整治,全市采矿权数从2020年底237家减少到2021年底146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彻底好转;大力开展绿色矿山建设两年攻坚行动,全市建成绿色矿山28家,32家石煤矿全部关闭退出并完成生态修复。

3.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扎实有效。2017年以来,2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4次长江经济带警示片、2次省生态环保督察、1次省生态环境警示片,共向常德市交办149个问题。截至目前,应于2021年年底前销号的124个问题,已全部销号,销号进度和质量均居全省第一。在中央层面交办问题整改上,2020年前交办的33个问题已销号32个,余下的安乡珊珀湖水质综合治理问题已实现阶段性销号,2021年珊珀湖总磷浓度同比下降33.7%,水质稳定在Ⅳ类;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的30个问题中应于2021年年底前销号的10个问题已全部销号。通过从严加强整改,一些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2021年常德市生态环境满意度96.4%,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4.生态环保综合监管水平不断提升。一是执法监管能力不断提升。始终保持从严执法高压态势,累计办理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案件160起,移送公安办理行政拘留案件13起,刑事犯罪案件3起。二是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在完善地表水水质监测网、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农业污染源调查监测,完成了29个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建设。三是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新修订《常德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组建了应急处置队伍,建立了突发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积极推进“四严四基”三年行动计划,在巩固2019年、2020年成果的基础上,聚力推进、狠抓落实,2021年33项年度任务全部完成,生态环保工作基础不断夯实;积极加强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出台《常德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持续推进环保垂管体制改革,完善了水生态环境质量补偿机制。

5.服务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一是节能减排成效明显。涉水、大气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为6775.81 吨、815.84吨、6263吨、731吨,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二是绿色发展水平提升。严格“三线一单”约束,从严把好环评审批关,建立“两高”项目清单,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大力发展环保新兴产业,全市经济增长“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大幅提升。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从严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积极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全市14家砖厂的轮窑淘汰退出。加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进力度,常德中车获评国家绿色工厂,中联建起“QTZ250(7020)平头塔式起重机”、腾飞化工“光学玻璃用硝酸钾”获评国家绿色设计产品,安福环保获评第三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尤其是积极开展“绿色园区”创建活动,4个园区获评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区,5个园区荣获全省“五好”园区称号。三是双碳行动有序推进。坚持把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评体系,全面开展重点企业碳排放核查工作,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加强对20家重点碳排放企业日常监管;认真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分解落实碳强度下降约束性指标;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完成7家发电企业碳排放权交易预分配配额,争取配额849.4万吨,积极为招商引资创造碳空间。

6.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坚持以市委深改委明确的12项年度改革任务为重点,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出台《常德市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度衔接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构建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污染源“一证式”管理制度,强化固定污染源“一证式”执法监督,形成了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打造了排污许可管理的“常德模式”,获生态环境部表彰。尤其是率先在全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告知承诺制审批试点,简化审批环节,提升审批效率,常德经开区、高新区入园项目审批时间已由原来20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坚持“一窗受理、一窗办结”,下放60%的环评审批项目,21项审批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市民之家服务窗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成效明显。累计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83起、赔偿资金354.79万元,实现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城管执法、林业6个部门和9个区县市办案全覆盖,案件查办率、查结率均居全省前列,让“谁损害、谁赔偿”的法定职责落地生根。河湖长制、林长制改革成效明显。推行长江“十年禁渔”,不断完善河湖长制考核评价体系,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出台《常德市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建立完善“7+1”配套制度,设立“四级”林长5732名,构建了林长制持续规范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

二、2022年工作思路

2022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之年。全市上下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 “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全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重点是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重点是持续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常德市城区实现黑臭水体长制久清,县城要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持续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全面加强沅澧干流和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扎实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农业面源、船舶、尾矿库等污染治理工程,为2025年长江干流湖南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贡献常德力量;着力打好洞庭湖综合治理攻坚战,深入实施洞庭湖总磷控制与削减攻坚行动,加强农业、工业、生活污染治理,推动湖库水质限期达标行动,力争西洞庭湖在洞庭湖区域中总磷浓度率先稳定达到三类标准;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强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提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重点是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持续打好重金属污染治理攻坚战、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强化地下水污染协调防治。

2.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统筹推进,突出“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等重点,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常德的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确保到2025年,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6.5%、优良天数316天,PM2.5(细颗粒物)降到36ug/m3,重污染天气不超过2天;地表水优良率达到91.3%,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特别要紧盯特护期大气污染防治短板,强化应对措施,全力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水平;紧盯湖体水质改善和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加强监测、加强调度、加强整改、加强管控,确保我市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保位争先。市城区2022年实现优良天数313天,PM2.5(细颗粒物)稳定在41ug/m3以下,7个县市继续稳定在二级标准以内;国省控断面地表水考核优良率达到省考核目标。

3.从严加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聚集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交办的30个问题中暂未销号的20个问题,第四次长江经济带警示片交办给桃源的2个问题等,共25个问题,坚持领导带头,挂牌督办,倒排工期,一个问题一个整改方案,从严强化责任、从严加强整改,全力确保中央、省级层面交办的整治任务按期完成、顺利销号,努力实现“污染消除、生态修复、群众满意”的目标。

4.积极防范化解重大生态环境风险。统筹发展和安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加快实现各类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全覆盖。整治区域和流域性重金属污染,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和监管执法,切实加强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加强环境应急队伍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5.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积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深入推进排污许可制与环境执法监管有机衔接,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制度,依法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大力实施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构建集污水、垃圾、危废、医废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6.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聚焦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和水泥建材、火力发电、有色化工、工业涂装等行业,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全面梳理排查在建“两高”项目,科学有序推进拟建项目,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区域消减要求和减量替代办法,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提升城乡发展质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常德。

归档时间:2024-03-25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