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计划总结

常德市环境保护局2018年工作总结暨2019年工作思路

2019-01-04 16:33 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阅读次数:
字号:【

一、2018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按照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部署,认真履职尽责,积极主动作为,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污染消除、生态恢复、群众满意为标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各方面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环境方面,1—12月,23个省控及以上考核断面中,Ⅱ—Ⅲ类有22个,占95.7%,蒋家嘴断面水质为Ⅳ类,满足年度考核要求;环洞庭湖的马坡湖、大鲸港、安德芦林铺、青龙窑、安生、官垱断面水质保持在Ⅱ—Ⅲ类之间,县级及以上9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其中8个Ⅱ类,1个Ⅲ类。大气环境方面,1—12月,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6天,同比增加21天,优良率82.5%,同比上升7个百分点;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44ug/m3、62ug/m3,同比分别下降18.5%、19.5%;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7位,同比上升3个名次。二是重点项目推进比较顺利。截至目前,省政府下达给我市的349个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项目,已全部完成或达到时序进度要求。纳入我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498个治理项目(含省政府下达治理项目),已完成或达到时序进度要求的有495个。三是群众信访问题加快解决。从10月30日开始,中央第四生态环保督察组对我省开展为期1个月的“回头看”,11月8日至15日,对我市进行了下沉督察。“回头看”以来,中央第四生态环保督察组共向我市交办群众投诉信访举报件34批次271件,其中,按时序要求需办结的243件,已办结234件,整体办结率86.65%。省生态环保督察期间交办503件信访举报件,已办结489件,办结率达97.2%。四是生态环境安全稳定可控。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要求,加大执法力度,倒逼企业落实污染治理实主体责任,全市未发生重大环境安全事件或因环境污染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具体来讲,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压紧压实生态环保责任。一是高位统筹谋划。2018年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生环委全会先后16次研究部署生态环保工作,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重要学习内容,特别是9月21日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全市生态环保大会,德睿书记对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作出全面部署,10月25日,立军市长主持召开市生环委全会,审议通过《常德市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暂行办法及2018年考核细则》《常德市贯彻落实湖南省第四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方案》《2018年度大气污染防治特护期实施方案》以及《常德市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方案》等4个文件。出台实施《中共常德市委关于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议》,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常德落地生根。二是强化工作调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多次牵头召开专题调度会,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德睿书记、立军市长就生态环保工作分别14次、37次作出重要批示。市领导主动带头践行“一线工作法”,经常深入一线现场调度、指导工作开展。各区县(市)委书记、区县(市)长和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也都工作在一线、调度在现场,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三是健全长效机制。今年,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大力推动下,建立了覆盖市、县党政领导的生态环保微信群“一个平台”,落实了地方党委政府属地负责和市直部门牵头监管“两个责任”,健全了一月一调度、“三单制”工作管理、四级督办问责“三大机制”,逐步推进全市生态环保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2.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落实“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实行清单上墙、挂图作战,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保卫战。一是大气污染防治全面推进。

深化大气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全面落实特护期管控措施,完成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编制,建立健全区域分类管控、第三方巡查、定期督导检查等精细化管理机制。机动车初检、复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0.87%、98.72%,纳入“夏季攻势”考核的淘汰市城区96辆高排放公交柴油车任务提前完成。二是水污染治理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在贯彻落实省、市“洞庭湖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治理目标和6个方面共26项工作任务。全市10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均已完工并投入运行,并按要求加装总磷总氮在线监测设备和联网。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开展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强力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今年来,共整治各类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80多个。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河(湖)联防联控机制逐步完善。三是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有序开展。按照基础工作先行、污染防治先行、防控体系先行、技术路径先行、治理示范先行等“五个先行”总体思路,制定出台《常德市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方案》,发布《常德市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管理规程》,完成118个国控土壤环境监测点位采样分析,核实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1508个。四是污染源普查扎实推进。统筹推进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目前已全部完成清查建库工作,清查建库八步法被省厅推广。

3.强力推进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市委、市政府将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抓紧抓牢、抓出成效。10月3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工作动员会,再次安排部署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回头看”以来,实行“三级”联督联办。一是市领导牵头督办。对带“*”号的交办件和群众反复投诉、反响强烈的重点信访件,分别由市委书记、市长、常务副市长、各分管副市长牵头督办,建立督办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回头看”以来,已有9名市领导分别牵头领办了17件重点信访件和群众反复投诉、反响强烈的信访件,逐一明确了牵头督办市领导,基本上每位领导都领办2件左右,其中,市委书记、市长各领办了2件。二是部门提级督办。严格按照“第一时间有反应、最短时间有效果、规定时间有结论、超过时间要追责”的总体要求,对督察组交办的各类问题快速转办、快速处置,边督边改、限期整改。主动公布环保、农委等9个市直部门环保投诉热线电话,从6个市直相关部门抽调骨干,组成2个提级督办组,对所有交办信访件一一现场督导,把关整改质量。三是纪检监察机关问责督办。由市纪委市监委牵头,“两办”督查室参与,组成2个问责督办组,对重点信访件和群众反复投诉信访件逐一现场核实。“回头看”以来,全市共约谈39人、责任追究17人。同时,对群众反映强烈、环境问题突出的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曝光,截至目前,我市主动上报典型案例4起,已在省级媒体公开曝光2起,起到了很强的震慑作用。

4.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8月30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常德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6—2025年)》,目前已修订完善,正在组织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通过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重点区域保护,大力发展美丽经济等措施,成功跻身“中国美丽山水城市”。二是科学划定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护,努力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目前,全市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3308.83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8.2%。三是组织开展“2018绿盾行动”。通过全面自清自查,排查出的40个问题,整改销号12个,核查核实11个,余下17个全力推进整改。四是突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前我市共有11个区县市纳入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项目,2018年需完成验收的汉寿、澧县、石门预计年底前可申请验收。全市300个行政村的整治任务,目前已完成357个,完成率119%,待省级验收。

5.不断强化环境综合监管。一是强化环境监察执法。1—12月,全市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77起,罚款金额  2137万元,市环境监察支队被省生态环境厅推荐上报为生态环境部执法大练兵先进集体,常德市荣获2018年湖南省环境执法大比武集体三等奖。组织开展“环湖利剑”和涉砂企业环境问题整治专项行动,其中“环湖利剑”检查企业119家,查封扣押 2起、停产整治15起、行政拘留37起;涉砂企业环境问题整治发现环境问题企业77家,依法关闭企业14家,停产整治55家,立案查处14家,罚款金额106万余元。二是强化环境监测管理。完成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会商网络建设并投入试运行。完成常德电厂监测子站、市城区50个小微站及移动监测车建设;市城区纳入国家空气质量联网监测管理平台的点位有5个,各县(市)纳入湖南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点位由9个增加到11个(增加的点位分别是安乡县深柳镇政府、桃源县子贤坡)。建设自动监测水站3个,全市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点达到7个、省控水质自动监测站点1个。一年来,开展重点监控企业监督性监测121套次,重点监控企业在线监测设备比对监测160套次,水、气、声、土壤等环境质量监测水平不断提升,跻身全省第一方阵。三是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对全市18家放射源使用单位,在用的96枚放射源和8个非密封源工作场所进行全面排查,实行电子化监管,将全市67家重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单位纳入全国固体废物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管理,1—12月,共开具危险废物转移联单5630批次,共执行电子联单3160批次。

6.不断提升环保服务水平。一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2018年来,组织开展了下放行政审批执法权、加强中介机构监管、“环境纠纷化解年”活动、“企业建言”活动、“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年”活动、“干部作风整治年”活动等六大专项行动,在参加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评议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12家工作部门中,取得了第7名的良好成绩。特别是对需要编制报告书的畜禽养殖项目、5000万以下需编制报告书的工业项目、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置和综合利用(危废除外)的报告书(表)项目、生物质发电项目等全部下放到区县市环保部门审批;对不涉及环境敏感区的116个子项不列入技术评估目录,减少评估环节;坚决落实“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6类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入窗口办理,完善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信息配置。二是切实发挥环评源头预防作用。1—12月,市本级共审批建设项目33个,其中报告书项目12个(工业项目8个),报告表项目21个,审查了规划环评报告书1个,提出书面审查意见上报省环保厅审批建设项目3个,提出书面初审意见上报省环保厅工业园区规划环评2个。三是有序推进排污权交易。将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总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1—12月,全市共完成排污权交易222笔,交易总额1226万元,发放屠宰、淀粉、陶瓷等6个行业排污许可证28张。2018年全市应缴纳排污权有偿使用费企业共计814家,目前已缴费企业755家,企业征收率93%。四是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在省、市门户网站分别公布了2017年度84家省级、138家市级参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省级参评企业中评定为诚信企业2家、合格企业70家、风险企业11家、不良企业1家;市级参评企业中评定为合格企业117家、风险企业12家、不良企业9家。                        

7.大力营造浓厚环保氛围。一方面,“六五”宣传影响空前。以“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世纪行为载体,积极开展绿色环保主题宣传活动,持续开展“五进”活动,与市教育局共同举办首届中小学环保创意大赛,原创舞台剧《守护我们共同的家》被省林业厅调演。另一方面,宣传报道亮点纷呈。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积极向外宣传发声。《常德日报》新辟“生态”专版,整版推送生态环保新闻,刊发生态环保稿件500余件;在常德电视台“生态环保进行时”专栏播发环保新闻400余条,特别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省生态环保督察期间,在国家、省级媒体共播发稿件29条,在市级媒体共刊发有关稿件240多篇(条)。成功举办“美丽中国长江行·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微信公众号“常德微环保”入驻新浪看点等多家优质稿件推送平台,粉丝量增长1.8倍;新浪微博“常德V环保”在人民日报政务微博榜单名列湖南市州第一。

8.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一是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018年来,参加全市“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基层”微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应知应会测试”、“榜样─庆祝建党97周年暨改革开放40周年”等党建主题活动,开展党组书记上党课、“重温入党誓词”、传唱革命红歌等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二是压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定印发《常德市环境保护局领导班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职责分工》《常德市环境保护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组主体责任细化方案》,局领导开展谈心谈话301人次,科级干部开展谈心谈话204人次,进一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落到实处。三是积极开展创先争优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党员当模范、人人争贡献”主题活动,评选先进单位9家,优秀个人18人,形成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在全市环保系统开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大调研活动,形成了27篇富有指导性、操作性和针对性的调研报告,经综合评定、局党组研究,评选出7篇优秀调研报告,其中党组书记陈建国同志撰写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一文获评全市三等奖。

二、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生态环保形势

进入新时代,生态环保工作的路线理念、方式方法、举措力度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认清当前形势,迅速转变思路,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要求上来。

1.发展理念发生变化。2018年全国生态环保大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为“八个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全国、全省、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科学研判了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新形势,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切实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低污染的绿色发展之路。

2.机构职能有所调整。今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并从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保障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5方面做出具体部署。以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为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职能调整:一是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整合了相关部委的生态环境监管职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应对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自然资源部的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水利部的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职责,农业部的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海洋环境保护职责,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区环境保护职责整合,组建生态环境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二是开展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简单点说,就是把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的职能收归省级,市县两级环保部门现在的职能,由省级环保部门统一行使,主要形式是省级向市级或跨市县区域派驻等,实施垂直管理。三是生态和环境之间具有内在关联。过去,尽管原环境保护部专门设有自然生态保护司来负责生态监管工作,但我们惯常将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归属于不同的工作部门,分割了生态保护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现在,在原环境保护部的基础上组建生态环境部,反映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治理思路上的一个根本性转变,这就需将环境治理融入和纳入到生态治理中,在立足于生命共同体这一大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来推动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并实现二者的统一。

3.短板差距依然凸显。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窗口期。尽管我市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期盼相比,与承担的使命相比,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和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面对复杂严峻的环保形势,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断深化,但有些同志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解不深刻、不透彻、不全面,不能很好的处理大环保与小环保的关系,有些部门和领导只要涉及到生态环境问题,总认为就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对本部门本行业的生态环保职责不清楚、不了解、不熟悉,没有从“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要求上来认识,往往到追责问责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责任。二是生态环境质量还需进一步改善。环境空气方面:由于内源污染与外部输入性污染相互叠加,大气污染防治压力大、难度大。PM2.5平均浓度虽然持续下降,2018年1—12月PM2.5平均浓度为44ug/m3,距离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污染物浓度限值的二级标准(35ug/m3)还有一定差距。水环境方面:常德既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比其它地区受到的关注更多,困难更大。三是环保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配套。过去几十年,由于对生态环保工作重视不够,环境保护历史欠账较多,缺乏长效的投入保障机制,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比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地区现有环保设施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环境治理需求。

三、2019年工作思路

2019年,全市生态环保工作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市生态环保大会精神,以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持续推进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为突破口,狠抓重点污染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环境监管水平,为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筑牢绿色屏障。

(一)着力构建环境保护“大格局”。一是坚决落实党委政府牵头责任。按照“党政同责”要求,严格落实领导责任,主要领导对行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大案件亲自督办。分管领导是生态环境保护直接责任人,要狠抓现场整治、督导落实,层层压实责任,层层抓好落实。二是坚决落实部门监管责任。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严格落实“一岗双责”,管发展的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的必须管环保,管行业的必须管环保。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议事机制,加强综合协调、考核评价、督查督办,进一步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三是坚决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环境保护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环境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环保黑名单管理等制度,倒逼企业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四是坚决落实社会共同责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积极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活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齐抓共管生态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

(二)聚力推进污染防治“大攻坚”。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环保督察都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制度安排,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一方面,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紧跟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部署,以全面落实“三个十条”为重点,结合常德实际,切实解决大气、水和土壤环境问题。大气方面,全面推进常德市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编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特护期管控,确保2019年市城区PM2.5、PM10年均浓度分别下降到47ug/m3、73ug/m3以下,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到78%以上,2—3个区县市(含管理区)县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水方面,深入推进常德市“碧水保卫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统筹推进“一湖两水”治理,强力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业污水和城镇污水治理,加快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到2019年,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8.3%,消除劣V类水体;市建成区、县级城市建成区和乡镇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0%。土壤方面,扎实推进常德市净土保卫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编制2019年度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工作方案,扎实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确保到2019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新增8.2万亩,种植结构调整面积新增7.11万亩,对2.05万亩以上受污染耕地进行治理与修复,全面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工作。另一方面,坚决打好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攻坚战。统筹谋划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交办我市的环境问题整改,制定整改方案,分解下达任务,明确整改措施,实行“清单制+责任制”管理,将整改责任和监管责任层层压实。同时,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定期调度和督导问题整改情况,确保问题整改有序推进。

(三)强化落实生态环境“大监管”。一是严格环境执法。进一步加大与公安、检察等部门联合执法力度,切实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社会监督与执法监管联动,重点排查涉及饮用水源安全、臭氧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流域排污口等领域突出环境问题,持续保持监察执法高压态势。二是强化监测能力。进一步优化完善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健全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事故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实现对环境污染的快速预判、准确分析和及时报警。三是严控环境风险。制定出台《常德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利用信息化、大数据等先进手段,分析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做好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生态环保风险评估,切实防范好重点领域生态环境风险。

(四)全面打造美丽常德“大生态”。一是着力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中共常德市委关于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议》,全面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常德高质量发展。二是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国家、省里机构改革方案要求,配合开展生态环境机构组建和生态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监管机制,积极争取构建涵盖“一湖两水”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区域协调合作机制,主动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周边城市的联动合作。三是注重突出生态创建与修复。加快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出台施行相关规划。严格落实全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严守资源利用上限、城镇开发界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编制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五)不断优化高质量发展“大服务”。一是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坚持战略环评、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依法依规做好重大项目环评管理。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二是着力推动技术创新。结合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提升核与辐射监管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开展大气污染成因与治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研究,提出有效治理对策,确保科学施策、精准施策。三是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全面深化“党员当模范、人人争贡献”争先创优活动,持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保“铁军”。

 

常德市环境保护局

2018年12月31日


归档时间:2024-03-25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