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让土地会“呼吸”
一座会“呼吸”的城市长啥样?如何构建湿地保护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进常德市的城市和乡村,你会看见林业、住建、水利、环保、农业等部门群策群力,在每一处地方用心用力,治理污染,修复生态,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让洞庭湖畔的这颗明珠在国际湿地的舞台上闪烁着熠熠光芒。
湿地不仅仅在遥远的滩头,还在我们身边。
城市污水回收再生,将为润泽湿地提供强大的支撑。多年前,河道淤泥、河滩垃圾、黑臭水体……成为了市民口中的热词,也成为了城市管理部门的心病。2017年,常德启动新河水系治理工程,确保城区再无污水排入沅江、流入洞庭湖。这个项目属于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和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城市内河水系新河也从“臭水沟”蜕变为“城市画廊”。近年来,市住建局(市人防办)加大黑臭水体整治力度,通过实施穿紫河、护城河控污截污工程,使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城区水体基本不黑不臭,水质由原来的劣V类改善为IV类及以上。如今,高楼大厦间、坑塘角落处到处可见小微湿地,孩子们在家门口就可听蛙鸣、观鸟飞。
推进种植生产污染防治和全面规范水域养殖行为,能有效阻止农业生产中的氨氮和总磷污染河流,让广大农村地区从污水横流变为水清岸绿。这项工作,市农业农村局一直在持续发力。预计到今年底,我市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在1500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5%以上。临澧县烽火乡永盛家庭农场主张鑫介绍,使用这项技术后,化肥施用量每亩可减少2公斤,加之使用杀虫灯等物理生物防控技术,农药用量大大减少。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我市将农村改厕与污水管网建设相结合,探索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加强粪污处理效果,防止污染水源和环境。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公厕84座,完成改厕任务102253座。
实施生态水利工程、河湖连通工程、人工湿地新建工程,市水利局积极作为,效果凸显。2018年1月,投资数亿元的洞庭湖北部地区常德片区补水工程实施,安乡和澧县受益。工程发挥作用后,改善了水体污染程度,便于系统治理内湖周边污染,减少了部分环境治理费用。近年来,我市建设了澧县栗河襄阳河引水清流、汉寿县沧浪水系河湖连通等工程,通过建闸修渠、清淤疏浚、引水清流、临水截污、生态护岸等工程措施,改善县城及周边区域水生态环境,为居民打造了广阔的休憩空间。今年,我市还新建3处人工湿地,种植绿狐尾藻、菖蒲、莲藕、睡莲等具有较强吸污能力的水生植物,控制面源污染。
在湿地保护修复推进过程中,市林业局自觉担当,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将25.45万亩的湿地修复任务分解到各个区县(市),其中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面积为21.5万亩,现已完成任务的96%。当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西洞庭湖欧美黑杨破坏生态环境后,在省、市林业部门的督导下,汉寿县各部门齐心协力,用铁腕手段,以平均每天4000多亩的清理速度,仅用10余天的时间就将核心区5.1万亩黑杨全部“清零”,创造了黑杨清除的“常德速度”。
为抓好源头治理,生态环境部门今年来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三磷”排查整治、冲天湖等重点片区生态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下发了《常德市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完善“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体系。
常德各部门通力合作,打出了一套污染治理的组合拳,形成了湿地保护的新机制,城乡水生态环境得以明显改善。宜居之城,离不开湿地的润泽。脚下的土地和我们一道顺畅呼吸,成群的鱼类在河道里欢快游弋,远道而来的飞鸟选择在身边栖息,这样美好的图景必将天天在这里上演!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