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水文章 打造新澧州
推进水环境保护 打造生态美丽澧州
——澧县水环境综合整治纪实
近年来,澧县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水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坚持铁腕治水、科学管水、积极兴水,确立了“生态改善,标本兼治,长效保持”的整治原则,实现了雨污分流、水质达标、生态修复的目标,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公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六千年古城——城头山遗址,地处澧阳平原中部、史前遗址分布最密集的澧水北岸,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时期的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目前,这里主要利用本地野生植被,结合乡野小路打造仿古生态农业园林景观。
高位推动,积极推进碧水保卫战
澧县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关于切实加强全县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决议》,县政府先后出台水资源管理保护、碧水保卫战专项行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饮用水源突发事件处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等文件,为推进水环境保护奠定制度基础。
针对水环境整治工作,澧县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任指挥长,县住建局、发改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生环分局、财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水环境整治工作指挥部,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为保证工作有效开展,指挥部制定了《澧县“碧水保卫战”实施方案》,对照工作目标进度,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向社会公布水生态环境整治进度和水质改善情况。
为营造强大的舆论声势,该县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多渠道、广角度宣传水环境整治工作,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水环境整治工作中来。同时,把公众参与和监督作为长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及时公布整治计划、达标期限、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形成了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太青山门水库,整治后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目前属于县级饮用水源保护地,供下游30万居民饮水。
精准施策,强力推进黑臭水体治理
按照“生态改善,标本兼治,长效保持”的整治原则,针对城乡水体黑臭的成因和区域环境,澧县结合污染源和水系分布、补水来源等情况,综合应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修复水生态系统,提升水体自然净化能力,实现雨污分流、水生态环境持续修复改善、长效保持。
控源为本,截污分流。以控制污染物进入水体为根本出发点,实施雨污分流,加大污水收集力度,强化污水截流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将污水输送至污水处理厂。
科学诊断,重在修复。在科学调查和诊断现有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排水口、管道及检查井治理方案,将工作重点放在排水口治理,消除污水直排。
监管并重,强化维护。在加大排水设施建设的同时,强化排水口、排水管网、检查井的运行维护。综合施治,协同推进。在做好控源截污的基础上,坚持综合施策,同步开展清淤疏浚、引清调水、岸坡整治、水系疏通、景观提升等工程,因地制宜推进水系生态修复,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近年来,县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分为老城区和新城区两大块,投入资金10多亿元,对十大黑臭水体实施集中整治。完成了小渡口镇朱家湖、哑河等农村黑臭水体整治项目11个。指挥部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和存在的疑难问题,共组织召开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会议20多次,形成会议纪要12份,为整治工程施工提供了根本遵循,及时解决了影响工程推进的有关问题。
通过实施水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象又回来了。黑臭水体整治,将实现城区水系的流动和贯通,生态美丽澧州清新自然、四季有景、水绿相融,城区居民出门就能体会到一幅春光明媚、碧水绕城、人贺丰年、民乐雍熙的美丽画卷。
澧县县城区内河——兰江河,整治前后对比图。
标本兼治,科学整治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
抓规范建设。全县范围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共48处,按照上级整治工作要求,先后投入500余万元对48处水源保护地设置界标、宣传牌、交通警示牌、防护栏等实施规范化建设。日常监测结果表明,县水环境质量总体趋好,48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
抓综合整治。全县共投入资金近1500余万元,先后解除了5处饮用水源保护地水面养殖合同,依法对飞达石膏粉厂等5家保护区内的污染企业进行了强制关闭,严格实施“两断三清”。县政府研究出台了全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方案,划定了养殖“三区”,县财政直接投入3000多万元,坚决实施禁养区退养,限养区、适养区达标排放,从根本上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
抓违法打击。对位于赵家峪水库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的垃圾填埋场,彻底实施了清运转场,并对责任单位处以罚款6万元,责任人实施了5日行政拘留。开展联合执法,环保、公安、检察联合,对集中式饮用水源进行了全面检查,对损毁、破坏饮用水源保护区隔离防护设施,钓鱼、停泊船舶等违法行为进行了打击,有效堵住了水源地污染渠道。
水环境整治后,澧县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大量的白鹭、夜鹭、苍鹭、黑颈鹤、白鹤、朱鹮、鱼鹰等10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种来这里繁衍生息,人与自然和谐共享。
稳扎稳打,依法依规推进水环境保护
澧县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源头严防严控、过程严治严惩、后期严查严管,推进从“源头”到“末梢”的全程治理。强化岸线整治,按照统一部署,对澧水、涔水、道水、澹水、松滋水“五水”沿线货运码头砂石堆场进行集中整治。加强“水生态”涵养,把治水、治林、治田、治山有机结合起来,近年完成绿化造林9.2万亩,重点造林工程建设项目6.87万亩,其中长江防护林0.76万亩、中央财政造林补贴6.11万亩。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县农业废弃物回收网络基本建成,农膜年回收利用约330吨以上,回收利用率达85%以上,年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86吨左右,回收率达50%以上。突出常态长效,以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为重点,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水生态环境安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