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变形记”
近年来,津市以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为抓手,采取政府主导、政策引导、产业带动等措施,大力发展秸秆回收再利用产业,让水稻、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秸秆从废弃物变成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走进津市毛里湖镇,中南村水稻种植基地,拖拉机牵引着割草机,收草机、秸秆打捆机,有序进行着秸秆收集作业。
随着机器走过,田间残留的水稻秸秆,被清理捡拾起来,收进机器尾部容器内。在挤压捆扎后,变成一卷卷结结实实的秸秆卷,这些打包好的秸秆将会被运往加工厂,加工成牲畜饲料,生物肥等产品。
以往原本无人问津的秸秆,在经过二次加工处理后,不仅变成了助农增收的优质资源,还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降低了火灾隐患。
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去年6月份以来,津市通过对外招引,成功导入社会资本,以秸秆回收再利用为产业项目,吸引投资400多万元,建成年处置秸秆能力,3万吨左右的现代化厂房,投运当年,就有效完成1万吨秸秆处理量。
目前,津市有秸秆综合利用主体11家,秸秆收储运中心1个、收储运网点4个;现有秸秆离田打包设备16套,秸秆运输车18台;预计今年秸秆处理能力可超过3万多吨,收益500多万元。
津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刘宇丹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让这个产业更加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为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及农业生产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