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 | 我们的节日·春节:春节的来历与典故
按照农历,正月初一古时候有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称呼,俗称年初一。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的文献,《后汉书·杨震传》中记载杨震上书安帝曰:“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早之征也。”《晋书》也有记载“其时正朔立春”,到了南北朝时,春节则指整个春季。
民国时期,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便把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称为春节。
根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夏代时叫“岁”,商代时叫“祀”,周代时叫“年”。现在习惯把过春节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却是不同的。我国古代的字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字的本义是指谷物生长周期,谷禾一般一年一熟,“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式来驱逐“疫疬之鬼”(夕),便是“除夕”的由来。除夕晚上,一家人熬夜守岁,围炉夜话,其乐融融。北方地区在除夕晚有吃饺子的习俗,做饺子要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字又与“交”谐音,寓意更岁交子,相聚之意。南方过年则有吃年糕的习俗,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步步高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