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经验总结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进绿色发展,不断提升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根据原环保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管理规程(试行)》等文件精神,津市市委、市政府于2018年全年启动了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创建工作。现将创建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创建保障体系
(一)领导重视,形成合力。津市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津市发展的生命线,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狠抓落实,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启动后,我市成立了以市人民政府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副市长和一名副处级领导干部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津市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实行统一部署、统一安排,统一督查落实,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我市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听取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创建工作,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市人大、市政协每年都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视察和调研,并对相关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市直相关部门、各乡(街道)也按照创建工作要求和责任分工,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任务目标,形成了“分层管理、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规划先行,顶层设计。我市始终突出规划的龙头作用,紧紧围绕区域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特点,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的原则,委托专家团队编制了《津市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8-2022)》,从顶层设计上强化了生态创建、绿色发展的引领作用。与此同时,在具体实施生态文明创建工作中,我市坚持依法行政、扎实落实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三)加大投入,强化保障。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2018年,市本级财政加大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投入,同时还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的支持,向上申报了生态公益林、主要污染物减排、饮用水源保护、垃圾处理和环保能力建设等项目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市政府还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投入到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中,为津市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四)明确责任,强化考核。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工作,我市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单位的职责。按照“分工协作、统一配合”的原则,对创建工作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分解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各个成员单位。其中,津市生态环境分局负责饮用水源保护及农村环境整治、垃圾治理、环保专项行动;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落实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农村户用沼气“一池三改”项目建设;市水利局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河长制、湖长制、河流流域综合整治工作;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为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我市加强了工作考核,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和考核办法,明确市直各单位、各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辖区环境保护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了市委、市政府的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实行严格的考核、问责。
二、全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项目
几年来,我市围绕生态文明创建,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项目建设。我们主要实施了下列几项工程:
(一)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我市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陆续印发了《津市市蓝天保卫战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7—2019年)》《津市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攻坚战方案》、《津市市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用以指导推进全市的治气控尘工作。在全市各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各个治理项目已基本达到目标。一是取缔了市城区(包括工业园区)10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33台。二是督促湘澧盐化、新合新、鸿鹰生物、龙腾生物等7家企业治理烟尘和废气,实现了达标排放。三是推动全市20家加油站安装了油气回收设施。四是采取行政审批和执法检查双重监管手段,强制城市建成区内所有建筑工地落实了控尘措施。五是加强对道路扬尘的治理。城市街道实行机械化低尘清扫,定时洒水降尘;加强渣土运输车辆管理,推动车辆封闭运输和改型升级;严密巡查执法,发动群众举报,查处渣土车沿路遗撒行为。六是完成城区19家3灶头及以上餐饮企业和19家单位食堂的油烟治理。七是持续加大推行“两禁”工作,杜绝了城市燃放烟花鞭炮和露天焚烧垃圾行为。八是大力推行秸杆粉碎还田及综合利用,农作物收获期加强宣传和教育、驻守督导、巡查制止等,农村地区基本消除了秸杆露天焚烧现象。九是推动“黄标车”淘汰;加强机动车排气检测,新建了1座机动车尾气检测站;公安交警部门强制实行机动车环保检测,将尾气排放合格作为安检的前置条件,从源头上防控机动车的尾气污染。十是取缔现有5家粘土砖厂,其中3家关闭,2家转产页岩砖。同时加强对转产砖厂的监管,查处其违规行为。
(二)狠抓水污染防治工作。我市以环洞庭湖水环境整治为重点,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制定了《津市市碧水保卫战专项行动方案(2017—2019年)》,为统筹推进我市“十三五”期间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具体抓好了以下工作:一是整治西毛里湖水环境。2013年争取西毛里湖列入国家良好湖泊生态保护项目,实现了五年规划期的治理保护。截至目前,已实施工程项目100多项,完成了湖泊流域内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建设了宋家坪、白衣庵、胡家桥、辛家台等4条入湖大溪河生态拦截工程,推行市场化建设模式,引入第三方运维流域内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关闭了沿西毛里湖1000米范围内的17家藠果加工企业以及广丰生态、利兴托洲等养殖场(区)258家。实施拆网拆坝、退塘还湖,共拆除网箱1.19万口、围网1.7万米、拦坝9处,湖滨精养鱼塘795个,退塘还湖还湿面积达1.5万亩。三是确保全市人民饮水安全,整治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开展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开展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对邻近水源保护区的澧水河沿岸砂石码头、堆场进行专项整治。实施水源地及禁养区的全面退养。为加强对众多分散小型养殖场(户)的监管,按属地管理原则与镇街签订责任状,夯实了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实地实时监管本区域养殖污染的责任。五是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建成了西毛里湖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完成了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的提质扩容改造;完成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五是开展涔澹水污染治理。六是进一步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对现有农村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了维修和完善,对近几年新扩镇区和原未覆盖地段进行了纳污管网建设,进一步扩大了污水收集处理覆盖面。同时,印发了《津市市农村生活污水管网管理暂行办法》,对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分别明确了镇村属地管理责任、市直相关部门监督管理责任和污水处理站运营企业的相关责任,建立起了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
(三)实施土壤污染防治。2018年市政府制定了《津市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全面启动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开展了土壤污染调查,完成了土壤污染源地块48个监测点位的设置,编制了《津市市土壤污染源、污染地块调查报告》。二是通过整合行业监测资源,发挥行业监测作用,建立健全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基本形成了全市土壤环境监测能力。三是实施项目治理。完成了五公嘴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了原香料厂厂区工址有机物污染治理;落实了原汇湘化工厂工址有机物污染治理项目。四是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减少生活污染。在进一步健全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清运与处理系统的基础上,继续加快“绿色存折”制度的实施。2019年完成了全市50个村(居)垃圾分类设施建设,为“绿色存折”全域覆盖打好了基础。五是强化生态功能区管控,根据区域功能定位,组织划定了我市生态保护红线区。共划定生态保护区面积60.2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0.80%,其中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46.61平方公里、嘉山国家森林公园11.49平方公里、嘉山省级风景名胜区2.17平方公里。
(三)大力实施“添绿工程”。 我市以实施中央财政造林、森林抚育、巩固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项目为抓手,突出抓好荒山造林、退化林修复、历年来损毁林地修复,实现了“国地绿化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三个同步增长,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6.3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9.66%、森林蓄积量达到60.2万立方米。同时,积极落实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控工作,未发生显著外来物种入侵现象,维护了我市生态环境安全。
三、加大生态产业建设力度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两型”引领,推动产业园区化、园区专业化,构建优势特色新型产业体系,实现工业集聚发展、错位发展和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了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健康食品三大主导产业和盐化工特色产业“三主一特”产业体系,常德市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产业园在我市成功挂牌,园区布局持续优化,基础配套日趋完善,生产要素加快集聚。
(二)加快推进农业集约化。坚持走特色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我市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推广集产业、生态、休闲于一体的集约农业新模式;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在我市逐步得到推广;积极探索农业新型种养模式,推广稻蛙共养绿色生态立体农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保护基本农田,严保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壤修复,建设高标准农田。
(三)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按照“政府主导、项目建设、宣传营销”旅游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培育“津津乐道的人文景观”和“津津有味的特色美食”等旅游休闲产品,构建休闲、宜游、宜居旅游集散中心,初步构建了“一中心、一龙头、一环线、两公园、五景区”的旅游空间格局。
四、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我市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我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全面达到或优于水环境功能区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87.4%且逐年提高,重污染天数比例仅为0.3%,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达78.85,森林覆盖率19.7%,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制度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空间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生活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各项创建指标均达到或优于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考核要求。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虽然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任重道远。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将津市建设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为津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是巩固创建成果,提高创建标准。我市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创新宣传手段和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向社会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知识,激发群众智慧,调动群众热情,积极推动全民参与。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创建基础上,对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市指标要求,对已达标指标采取有力措施使之达到更高水平,对尚未达到国家级指标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达标措施,确保责任落实到位,确保措施执行到位,确保早日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
二是突出重点区域,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要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创建为契机,开展“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活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风貌改造、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农村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美化等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良、宜居、和谐的生态环境。
三是强化环境整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以美丽乡村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创建机制,认真总结创建工作经验,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目标责任制度、行政问责制度,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步入常态化、制度化轨道。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